兰州学前教育学前班辅导课程|兰州学前教育幼小衔接|瑞航供
【舍得用孩子,孩子才能成大器(家长必读)】
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.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但“实践出真知”是大家公认的,是真理,我们就听听妈妈**们的经验介绍吧——
一、敢于“使用”孩子
“只知怜惜孩子,不舍得使用孩子”,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。
实际上,爱孩子,就要舍得用孩子。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,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。
一个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,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,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,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。
有的父母把儿子当“宠物”养,什么都替孩子干,从不让儿子为自己做点什么。其实,母亲对儿子的肯定,相当能激发男孩的潜力。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,儿子可以创造出奇迹,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长为勇敢的男子汉。
那么,父母该如何使用孩子呢?
二、冲茶与炒菜
有一位男孩的母亲,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:“有你,就是不一样。”
儿子3岁时,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,不料腿下一软,我没挤上车,差点摔在路边。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:“妈妈,您怎么啦?”
我认真地对儿子说:“妈妈抱着你上不去车。”
儿子一听,马上跳到地上,用小手为我捶腿。我抚摸着他的头,欣慰地说:“有你,就是不一样!”
儿子十分得意,以后再也不让我抱了,而且经常为我捶腿。
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,一.天我下班回来,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:“妈妈,您喝茶!我为您倒的。”
茶已经凉了,我胃不好,不爱喝凉茶,但我仍一饮而尽,然后知足地说:“有你,就是不一样!如果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!”
第二天,我就“享受”了儿子倒的一杯热茶。
儿子上四年级时,一.天他爸爸要出差,儿子高兴了,我却为难地对他说:“你高兴了,我可惨了,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。”
谁知,儿子拍着胸脯,神秘地说:“爸不在,还有我呢!”
看他那样子,我仿佛有了“依靠”,马上“恍然大悟”:“对!对!还有你,你也是个男子汉!”
出乎我意料的是,第二天,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,炒好两盘菜,放在盘子里,还用碗盖上。我一回家,儿子马上说:“妈,您快去洗手,我给您盛饭去!”
我特别“听话”,洗了手,就在饭桌前坐着。儿子盛来饭,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。
儿子在旁边看着,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:“味道怎么样?”
“味道好极了!”我也用了“广告语”。
“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?”
“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!”我夸张地说。
其实,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,还有点不熟呢!但几年以后,儿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。
儿子多么渴望被母亲需要、被母亲肯定啊。母亲的伟大,不在于能否让儿子上大学、出国留学,而在于让儿子有一种成就感,找到自信,找到自我,找到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!当他找到了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,他便找到了一种责任,一种幸福。
真正爱孩子的父母,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,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。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,视孩子为小草,让孩子靠着你、仰视你、畏惧你;更不要当大伞,视孩子为小鸡,为孩子遮风挡雨,让孩子弱不禁风。
三、挤公交的五大要素
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,就要“放养”,不能“圈养”,舍得放手。尤其是培养男孩子刚强、坚毅的男子汉气质,从小给他们一个自由**的空间,提供锻炼、实践、展示本领的机会。
每天上下学的路程,正是培养孩子刚毅、能吃苦的气质的一个绝好机会。让孩子锻炼着自己上下学,可以让他在路途中寻找到不少乐趣,也能够增长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。
我儿子上小学时,家离学校很远,路上坐车要一个多小时。从三年级起,儿子就开始自己挤公共汽车上下学了。
有一.天,他神秘地对我说:“妈妈,我发现,生活中处处有哲学。就说挤公共汽车吧,有五大要素。”
我很感兴趣:“我儿子什么时候成哲学家了?挤汽车还挤出经验了!往下说,我洗耳恭听!”
儿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他总结的“五大要素”:“***,等车的时候,不用老伸着头朝车来的方向看,那样的话,脖子多酸哪!只需用你的余光看着旁边的人,人群一有动静,准是车来了!”
“有道理!那么第二大要素呢?”我兴致很浓地听着,逗他讲话。
“第二,车来了,你不要跟着人群乱挤。你只要贴着车帮走到车前,抓住车把手,你就能上车了!第三,如果车上人多没有座,你就站在司机座位的后面,这个地方比较宽敞。”
“你眼睛还挺尖!还有呢?”我迫不及待地想往下听。
“听我慢慢道来:第四,司机座位后面虽然宽敞,但离座位扶手远,你的双手要张开,放在车窗的玻璃上,这样能站稳;第五,站好后你的双脚要分开,这样就有了两个脚的立足之地了。”
听完这“五大要素”,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。我想,不去挤公交车,他哪能总结出这么多“要素”?
儿子上中学后,六年来天天骑车上学,风雨风阻,无论风吹日晒,从不叫苦,我从心里佩服他。
四、送孩子一双明星鞋,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
大学毕业后,他主动要求去上海工作,说要感受现代化大城市的气息,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。出发那天,我原是准备去机场送他,可他不让:“不用送,我自己去能行!”
他自己打了一辆出租车,上车前朝我笑笑,挥挥手,用幼儿园小朋友的口气说:“妈妈再见!”
我只好也挥挥手说“再见!”我也不能死乞白赖非要跟他去呀!望着儿子远行,我心中一百个放心,我知道他行。
儿子成长的历程,让我明白:孩子自己能做的事,就让他自己去做,千万别替他去做。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,是对他的积极性的相当大打击,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,你老不放心,什么事都要插手,就等于告诉他:“你不行,我不相信你。”
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,去体验,去锻炼,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,有了抗风险的能力,当他远走高飞时,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。
【再忙再累,也一定亲自带孩子!】
在教育这件事上,父母的角色,隔代老人不能替代。
- 1 -
老人带孩子,心有余而力不足
朋友的孩子四岁了,她跟老公都在跑外地做生意,孩子丢给了乡下的外婆外公。
到过年的时候,好不容易回家一趟,心里念着忙了一年,终于能见儿子了,在回家的车上百感交集,期盼着赶紧见到一年不见的孩子,好好亲热亲热。可到了家门口,几个孩子在门口玩,根本就不认识自家孩子,问外婆:“谁家小孩啊,在我们家玩得那么开心?”
朋友把孩子和外婆接回了身边,安排孩子上幼儿园,由外婆照顾。
***,外婆带着外孙出来玩,孩子一出去就撒欢地骑车到处跑,老人背着书包、提着水壶真心跟不上,力不从心。
老人又担心孩子安全,边喊着:“别跑远了,注意车!”边小步慢跑,努力让孩子停留在视线内。
一.天下来,老人孩子都累得够呛。孩子把小童车一扔,小跑着过来抱着老人腿央求着要抱抱,才能回家。
老人六十多岁,脸上尽显疲惫,面对孩子的要求,很犹豫。
但是孩子赖着就是不走,老人很心疼。她把肩上的背包拿到手里,慢慢蹲下来,让孩子趴上背,然后再慢慢站起来,拉着小童车走了。
老人跟孩子离开回去这一刻,被朋友看在眼里,特别心酸,她说:
心疼孩子,更心疼自己的妈。我妈这几十年别的事没干,光带孩子了。一家姐妹三个都是妈妈一手带大,各自成家立业后,有了小孩都抢着让妈妈带,妈妈也是帮这家带一会儿,再帮着那家带一段。
但她现在毕竟老了,应该颐养天年,还跑那么远来帮我带孩子。以后剩下的事情,就靠我们自己了。我会每天提早一小时回来,抓住一切时间带孩子玩,弥补之前孩子成长缺失中的遗憾。
孩子的教育自己来,孩子跟着外婆生活了几年,说一口流利的地方方言却不会说普通话。幼儿园里老师、小朋友们说的话更是不懂意思。
她每天买来各种识字书,纠正孩子发音,让孩子理解语句意思。在家也积极与孩子沟通对话,问孩子***在幼儿园吃了什么,有没有受到表扬,作业是什么。
长此以往,孩子发音吐字更加清晰,上课也更加积极了,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。外婆偶尔也挂念外孙,一个视频电话就可以解决,还时不时给她家寄来一堆特产。
我十分钦佩她,面对老人带孩子出现的问题,她找到解决办法并采取行动。
中国教育**家魏书生曾经说过:“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,就试着改变自己。”
在外打拼的年轻人,很多都将养孩子的重担压给了父母,以为只要努力工作,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即可。
但做父母哪有那么容易呢?都是风里来雨里去。
于是,***的爸妈自己带孩子,没办法也逼出来办法。
特意租离工作地比较近的房子,孩子就近上学;每天六点起床做饭,夫妻俩吃饱先送孩子再去上班,晚上五点半丈夫接孩子,妻子在家做饭。开销大了,丈夫努力接外活;带娃难了,妻子加班完陪孩子识字画画。
这是很多人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,虽然身体累,但教育自己一手抓,孩子习惯能得到及时纠正,亲子关系得到提升。
在孩子身上,你付出了多少,他就回应你多少。
一味将孩子给老人带,是对孩子的不负责,也是对老人的不负责。
- 2 -
老人总用老观念来教育孩子
老人带孩子时,为了快速“灭火”,让孩子明确危险,或者是体现家长的**,“不”字开头的词汇往往脱口而出。
总是会说:“那里不好去的,很脏!”(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心)
“不要去外面,外面汽车要压死你的!”(阻止了孩子看世界)
“再不好好吃饭,就告诉你爸妈去!”(没有很好的引导)
然而,这样的“威胁”式的“不”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。
孩子反而因此变得更胆小,不敢冒险。使得人生的每一步选择,过于小心翼翼,也必然会凡事规规矩矩,陷入平庸。
类似的老人带孩子的场景还有很多:
老人总希望孩子吃得很抱,所以习惯不停地喂,甚至追着喂,更有放在口里嚼过后喂孩子吃。
老人怕冷,于是他们也习惯地给孩子穿很多。一旦孩子跑动出汗,一冷一热交替更易感冒。
老人们体力有限,缺乏活力,更喜欢坐着。孩子有样学样,跟着老人在家里看电视,没有了探索外界的好奇心,交不到朋友,还把眼睛看坏了。
替孩子穿衣,喂孩子吃饭,替孩子回答问题的都是老人。孩子已经不会学习,不会自己思考,影响了语言发育、动作协调甚至学习习惯的养成。
孩子上学后,很多老人因为文化水平有限,无法及时解答孩子作业中遇到的问题,爸爸妈妈又常年不在身边,孩子又没个伴儿去沟通,孩子学业上的问题日积月累无法得到解决,势必导致成绩下降,学习成绩欠佳。
老人的教育方式,还是教育我们这辈人成长的那一套。在农村,只要孩子吃饱就行,别的一概不管;在城市条件好的只是在溺爱方面变本加厉,养成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。
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不纠正,或放任自流由着性子来,或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,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无条件满足。**终养成了孩子任性,偏执,不懂得与人交流的坏习惯。
再例如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期,饮食卫生、膳食合理科学、营养平衡等极其重要。传统一辈的老人,懂得这些道理的却不是很多。
虽然老人都以为这样带孩子是完全正确的,你跟他们说理,他们还来一句:“你不是我这样带大的啊?哪来这么多讲究?”
如此一来,两代人容易因为教育孩子观念的分歧产生***。
老人**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带孩子,本应是值得感激的一件事。然而自己是累倒了,却还要面临子女对自己带娃方式的指责。
将心比心,这样费力而不讨好,自然会心生不满,家庭氛围变差。孩子首当其冲,会受到深远的影响。
两代人来爱孩子,分歧在所难免。
少斥责多沟通,老人也能通情达理。
- 3 -
分离三个月,就不会喊妈了!
曾经看到这么一篇孩子的作文:
***是三八妇女节。在***,我要感谢妈妈每天的辛苦劳动,为她做点事。
首先,我给妈妈讲故事,不过妈妈好像不喜欢我讲的故事,一直在看手机。这让我的心情大打折扣。
我想,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。于是,我对妈妈说了祝福,可妈妈依然看着手机,我更加伤心了。
我想,这个办法也不行,我来给她捶背吧。我卖力地给妈妈捶背,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,脸上没有一丝笑容,我更伤心了……
这篇作文看得我心里一紧,孩子这么天真无邪,却遇到泼冷水的父母,可想而知孩子的失落、孤独。
但这种情况据我所知,决不在少数。
现如今相当早的一批低头族们当了爸爸妈妈,孩子早早托付给了爷爷奶奶,自己管生不管养,这似乎预示着未来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的疏远。
在孩子还小,相当需要陪伴的时候,父母在他眼里是全世界。但托付给了老一辈后,世界早已被爷爷奶奶代替,突然被带回爸爸妈妈身边,孩子如何能够适从?
嘉嘉一岁多时,嘉嘉妈开始重新打拼事业。
虽然心里很不舍,但把孩子扔进托儿所又不放心,只能忍痛把孩子送回老家。
每到节假日,嘉嘉妈迫不及待去了老家。
到了晚上,孩子拉着她,一直说着好玩的事情。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简单的快乐,孩子一点困意都没有。眼睛还时不时瞥一眼,确认妈妈在听。
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故事可说,孩子只是担心闭眼后,妈妈会再次消失。
孩子成长路上,父母的角色无法被老人所代替。
父母比较忙碌,照顾孩子的事情可以交给老人,但教育孩子,一定是父母的事。
教孩子懂得奖励与惩罚的区别,慢慢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、走路、读书、思考、交友……看着他从晚上两小时哭闹一次的奶娃,长大成自己锁门睡的少年。
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养育与教子的过程,才是做父母生孩子相当大的意义!
隔代教育中每一次问题的出现,都会成为社会热点引发***讨论。年轻一代的父母生活压力相较于以往更重,将孩子交给老人带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。
家长教育观念矛盾、亲子关系疏远、老人身心健康受损等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。
不如学习本文***个故事中的妈妈,不把没时间带娃当成借口,没时间就挤出时间尽量自己亲自带!哪位年轻的职业父母不在打拼赚钱养家啊?
别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,而所有的问题,只在于不愿意去用心陪伴孩子。
爱孩子,就用行动去爱他、陪伴他。
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,就是事实孤儿,这种遗憾会造成孩子情感的缺失,教育的缺失,行为素养养成的缺失,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兰州学前教育学前班辅导课程|兰州学前教育幼小衔接|瑞航供
甘肃瑞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幼、少儿科学启蒙教育,艺术教育,托育服务,以及课外辅导的一体化综合性教育服务机构。我们以“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课程体系”为依托,完整提升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,学会从质疑中找寻真理,在验证中收获快乐,在学习中体会快乐,在兴趣中不断学习。
我们的主要课程包括:幼小衔接班、全能少年班、精英培优班、科学+课程、小学,初中精品一对一课程,一对多课程、艺术兴趣培养班。
报名热线:0931-8515000 15393125982
官网网址: rhedu.shop.88360.com
联系人:商老师
手机: 15393125982
座机: 0931-8515000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天庆嘉园C区太阳岛商业裙楼二层瑞航教育
文章来源地址: http://jypx.huanbaojgsb.chanpin818.com/bxfdpx/qitavu/deta_1338575.html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,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